中央電視臺、河南省委宣傳部、河南電視臺、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製
  年代大戲《大河兒女》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
  系列報道之八
  好心辦壞事兒,遇到這種情況,豈不是很鬱悶?賀焰生就辦了這麼一件鬱悶事兒。在《大河兒女》第10集中,賀焰生為了幫葉鼎三,用葉鼎三的底款燒制鈞瓷,被識破後引起軒然大波,賀焰生面臨被逐出鈞瓷界的大禍。有觀眾納悶了:雖然有違鈞瓷行的行規,但賀焰生也是一番好意,行規真能大於情理嗎?□東方今報記者 孫川川見習記者 韓旭 劉羽
  【談劇情】
  賀焰生“仿冒”
  更凸顯重情重義
  在前晚播出的《大河兒女》第10集中,葉鼎三為了燒出“龍鳳盤”,家裡的日子大不如從前,賀焰生為了幫葉鼎三一家,自己私自在劉一刀那裡刻出葉鼎三的印章,並模仿葉鼎三的燒瓷工藝,燒出葉家窯的鈞瓷送給葉飛霞賣給鄧紹光。
  但鄧紹光看出了這批貨中的端倪,命高有德買來賀焰生以前燒制的“雞心洗”的鈞瓷,通過對葉鼎三、葉飛霞送來的仿製品的釉色、胎型以及紋理開片對比,發現這批貨是賀焰生盜名造假。
  賀焰生為幫助“葉鼎三”而“造假”的事被識破後,引發了軒然大波。他雖然是好心,但觸犯了所謂的“行規”,依然引起大家的不滿,進而賀焰生面臨被逐出鈞瓷界的大禍。
  看到這裡,有觀眾疑惑了:“賀焰生這種行為有那麼嚴重嗎?”對此,許昌鈞瓷研究會副會長李爭鳴發表了自己的看法:“‘仿冒’這種行為,在鈞瓷界只會有一種可能,那就是水平低的去‘仿冒’水平高的。”
  李爭鳴認為,賀焰生“仿冒”葉鼎三,從初衷上看表現了賀焰生的重情重義,從損失上來看,這種“仿冒”行為等同於主動承認“技不如人”。“他們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競爭對手,賀焰生寧肯犧牲比命還重的‘江湖地位’,也要幫助葉鼎三。更凸顯了咱們河南人重情重義的精神。”他說。
  【說知識】 中原人踏實且低調 鈞瓷行自古不留名
  《大河兒女》劇中,賀焰生私自刻出葉鼎三的印章。那鈞瓷底款寫作者姓名到底從何時開始的呢?
  對此,李爭鳴解釋道,鈞瓷界自古就沒有在瓷器底款留作者名的傳統。“只有極個別鈞瓷上,會留下窯口主人的姓氏,留名的沒有。”他說,至於在鈞瓷底款寫作者名,這種風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後才有的,“1984年,當時景德鎮陶瓷學院周國楨教授來神垕參觀,製作了一幅作品叫‘馬踏蘭溪’,上面留有‘1984周國楨河南禹縣’的字樣,大概從那個時候,才慢慢有鈞瓷大師開始在自己比較得意的作品上留名。”李爭鳴說。
  在自己作品上“烙印”下自己的名字,這種行為天經地義。為何古代的鈞瓷大師們,不願意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呢?
  李爭鳴認為,一是因為古人們認為在瓷器上留名,放在火上燒不吉利,另外,鈞瓷自宋代以後就開始衰弱,加上金元戰亂時期,大批鈞瓷藝人逃亡到南方,這就導致鈞瓷一直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瓷區。
  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河南人都很踏實低調,古代鈞瓷藝人只知道踏踏實實做瓷,對留名這種事兒不感冒也不重視。都覺留不留名有啥關係。”李爭鳴說。
  【解疑惑】
  釉色工藝 這兩樣“仿冒”不來
  像賀焰生這種“仿冒”行為,現在鈞瓷界也存在,儘管數量很少。
  “賀焰生是重情重義,而現在的‘仿冒’,一般都是一些普通鈞瓷藝人或商人,仿冒知名鈞瓷大師的作品,來謀取個人私利,是一種極不光彩的行為。”李爭鳴說。
  《大河兒女》劇中,鄧紹光通過對比賀焰生以前燒制的“雞心洗”的鈞瓷和“仿冒”葉鼎三作品,就能斷定賀焰生“仿冒”。有觀眾質疑:“這玩意兒看起來都差不多,咋能分辨一件鈞瓷是誰的作品呢?”
  對此,李爭鳴首先解釋了“雞心洗”在現實中叫“雞心罐”,從宋朝開始就有了,屬於民窯的出品,形狀類似“雞心”,
  “電視劇中鑒定賀焰生是否‘仿冒’,這的確可行,從鈞瓷的開片、釉色、胎型的確能分辨出作者的風格。”李爭鳴說,鈞瓷釉色的區分度很大,其實是工藝和造型,《大河兒女》劇中鄧紹光的“鑒定”行為,合乎常理。
  今晚看點
  第十三集
  三河縣各鈞瓷商號的掌柜代表、風鈴寨窯主代表與鄧紹光等人圍坐在一起,他們等著葉鼎三宣佈怎麼處置賀焰生。葉鼎三不但沒有供出賀焰生,反而替他解了圍。鄧紹光拿著葉鼎三借的燒盤錢的借據來到了葉鼎三家,威逼葉鼎三,十天之內如果燒不出龍鳳盤,就要把欠鄧紹光的2700大洋連本帶利還給他。
  第十四集
  高有德害怕葉鼎三還不上大洋,便向鄧夫人推薦葉飛霞給鄧明軒當媳婦。為瞧上一眼葉飛霞的模樣,鄧夫人特意從三河縣趕到了風鈴寨葉家,見到飛霞本人,心裡十分滿意。鄧夫人帶著飛霞的照片回到鄧府給鄧明軒看,結果鄧明軒發現飛霞就是他夢中經常夢見的姑娘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《大河兒女》央視熱播 低調鈞瓷行 自古燒瓷不留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g32igop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